在自动操作的电梯出现前,电梯都需要操作员手动控制电梯的升降。
当时电梯轿厢内没有楼层按钮,只有上下行的控制开关或按钮,操作员需要在轿厢内操作电梯,停站时也需手动平层。当层站有召唤时,轿厢内有显示器告知操作员哪些层站有人按下了召唤按钮。
随着更可靠、更安全的自动电梯在30年代出现,载客用手动操作电梯已经很难看到。
(控制电梯上下行的控制开关)
旧款自动电梯的按钮,多是凸出的圆形的黑色按钮,它们多数不设灯泡,因此不能从外表看到是否已经按下。指令透过继电器传到机房控制柜的控制板上,控制电梯停站。在机房内,维修员可在制板看到已选择的楼层。
少量电梯按钮在按下后不会弹出,而是保持在按下的状态,如果按错了可把按钮拔回取消。部分按钮的设计在到站后不会弹出,直至最后一站时才一口气弹出。
(按下不弹出的按钮)
有些电梯的按钮和楼层显示合一,按下的按钮不会亮起来,而是按照电梯的位置亮灯。
(跟随电梯运行而亮起的按钮)
部分电梯的按钮轿厢内、轿厢外是联动的,层站外召唤按钮被按时,轿厢内按钮也相应亮起,让乘客知道电梯将会在该层停站。
70年代的电梯按钮
较新的电梯(约七十年代起)按钮统一为灯泡亮起为按下,并用另一套灯泡作位置显示。部分大楼选用新出现的轻触式按钮,从此以后,按钮的操作方式几乎统一,但外观上更具风格。
七十年代日立电梯轻触按钮
轻触按钮内部构造
那时惟一有些特点的,就是在部分手动门电梯(多作货运用)的楼层召唤按钮。该按钮可用作催促他人,当其它楼层的召唤按钮被按下时,电梯的蜂鸣器会响起,提示使用者尽快关门。
附设催促功能的楼层召唤按钮
一些楼层召唤按钮设有小显示屏,按下时会显示In Use、或Coming字眼,比较特别。
少部分只有两个层站的旧式电梯,当「In Use」灯亮著时按下召唤按钮是没有回应,必需待灯熄灭后才能按下。
80年代的电梯按钮
八十年代起,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电梯,不少电梯会加上一组残疾人专用的按钮。按钮安装在较低的位置方便方便残疾人使用。而这些按钮在使用上并无什么特别的功能。部分外国地区例如日本,残疾人按钮和普通按钮是分开按的。
(残疾人专用的按钮)
除了残疾人按钮外,电梯按钮上亦加入盲文,方便盲人使用。
(早期带有盲文的电梯按钮)
在九十年代,政府已规定新设立的电梯系统中,一群内至少有一部要设有盲文。
当时的地铁公司在现有和新落成的车站加设的电梯中,亦不乏这些设置。
(地铁车站内的电梯,部分采用较大型的按钮)
90年代到现在的电梯按钮
九十年代,迅达推出了Miconic 10电梯智能分配系统,按钮被移至电梯外,只剩下开门、警铃及关门按钮。
(Miconic 10楼层召唤按钮)
随着建筑高度增加,电梯层站也增多,部分层站较多的电梯,改用了数字键盘取代轿厢内无数个按钮。
国标规定无障碍电梯轿厢内其中一组的按钮须在地板以上不小于900mm,不多于 1200mm的位置。对于停站较多或空间有限的电梯,设置数字键盘既可减少按钮数量,又可符合国标要求。
(数字键盘)
2000年以后,触摸屏也成为了电梯选层系统的一员。传统电梯只是利用显示屏作报站或播放影片,近年已经有部分厂商利用触摸显示屏来选层。除了选层用途外,也可刷卡或者无卡密码输入。
除了轻触显示屏外,也出现无需使用者接触的感应操作盘。使用者只需在感应器前挥手,便能召唤电梯。整个过程不用接触或按下,能够大大减少细菌从按钮中传播的机会。
(无需按下的召唤按钮)
电梯感应操作盘能配合广播系统操作,例如在选择楼层按钮时,播出音乐声以作确认。在按下警铃时播出“请保持冷静”等声音,增进电梯与使用者的协调。
按钮的灯光顏色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黄色、红色和绿色外,也有橙色、蓝色和白色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