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梯安全运行,既要有可靠的产品质量、正确的安装做基础,更要有科学的维保来保障。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电梯维保“缩水”,导致许多电梯“带病”运行,故障易发、多发,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经费“缩水”是电梯维保“缩水”的直接原因。很多电梯所有者不愿意在电梯维保上投入,购买电梯维保服务时,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看哪家维保公司的报价低,导致电梯维保市场畸形发展,维保经费越挤越少。业内人士指出,在国际市场上,电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值比即为7∶3,即电梯的维修保养要占去电梯总投入与成本的七成;而按照国内电梯行业的统计,这个比例竟然只是1.5∶8.5。并且,这一成多的维保经费大都还被一些服务质量堪忧的小公司低价揽去了。一分钱一分货,有的小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就在维保中偷工减料,甚至与维保委托单位串通,搞“纸上维保”。这种现象往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的维保服务在市场上少之又少。
电梯维保“缩水”的深层原因则在于监管不力。当前,负责电梯维保监管的主要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面对数量庞大的电梯、鱼龙混杂的电梯维保公司以及遍布城市各楼宇的电梯维保现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明显力不从心。与之相对的,是电梯所有者和使用者有力使不上,有的因为身份“不合法”,想监管却“无权插手”;有的监管没力度,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法纠正。以住宅小区电梯为例,小区业主是电梯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但对小区电梯维保却很难说得上话,维保公司由物业选定,维保质量由相关部门评定,偶有投诉也常常因为 “不专业”“没法取证”等,最终不了了之。
对于电梯维保,探索多方监管势在必行。电梯使用者是电梯安全的最攸关者,他们的监管权应该得到保障。应通过公开电梯维保结果和电梯维保过程资料,让电梯使用者对电梯维保情况一清二楚,同时要开辟专门渠道,对电梯使用者相关投诉进行及时、有效处理。由于电梯维保的专业性很强,社会第三方监管必不可少。有的地方试行电梯维保保险,通过电梯所有者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向电梯维保公司支付维保费用的方式,赋予保险公司监管权,确保维保公司拿到该拿的钱,干好该干的事。
多一分监管,少一分疏漏。只有多方监管,才能推动电梯维保市场健康发展,确保电梯维保到位、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