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7日18时至19时30分,天津市河东区东润名邸小区3号楼3门发生一起电梯挤压事故,造成1人死亡。事故直接原因为电梯制动器调整不及时、制动闸瓦严重磨损,导致制动力不足,电梯在开门状态下发生"溜车"现象。
此次事故是由于制动器调整不及时、制动闸瓦严重磨损,导致制动器制动力不足,使电梯在开门状态下轿厢向上运动(溜车),造成乘梯人进入轿厢时被挤压、剪切。主要原因:事故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履行电梯维护保养责任不到位,未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维护保养电梯。次要原因:事故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履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电梯日常安全管理不到位。事故等级认定为一般事故,相关部门已责令涉事单位整改,具体处罚结果尚未公布。
天津市监局发布关于2024年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全市拥有电梯162882台,2024年发生电梯事故1起…
截至2024年底,天津全市特种设备总量达367542台(套)。其中:电梯162882台。2024年,全市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1起为电梯事故,死亡1人,经事故调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电梯维保不到位导致电梯制动力不足,电梯开门时轿厢向上溜车导致人员被挤压。
上海市崇明区这个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成功破解加装电梯推进难题
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明珠花苑社区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成功破解加装电梯推进难题。
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增梯”工作小组,建立“一楼一策”个性化方案,有矛盾或者反对意见,居委会主动介入调解,化解多年隔阂,最终达成共识。从开工到验收全程透明、邀请楼道居民参与监督。区政府通过专项推进会统筹资源,减轻居民经济负担;乡镇党委联合城管、公安等部门保障施工协调。引入专业电梯公司提供24小时维保服务,严格筛选施工单位并全程监管质量。截至2024年底,崇明区累计加装电梯191台,惠及2665户居民。
江苏滨湖某小区遗产争议双方拒付电梯尾款,经法院介入闲置三年的电梯恢复运行
江苏滨湖某小区因业主去世引发再婚配偶与子女的遗产争议,双方拒付3.8万元电梯加装尾款,致使电梯闲置三年。经法院特邀调解员介入,通过对比三年前继承纠纷诉讼成本(额外产生4万元费用),促成当事人接受调解方案。滨湖法院采用“诉前调解+成本对比”策略,由熟悉当事人历史的调解员主导,避免诉讼程序瑕疵和漫长周期。截至2025年4月,最新进展显示,江苏该案调解成功后电梯已恢复运行。
湖南长沙某小区9岁女孩被困电梯半小时,虽未造成人身伤害,但引发业主集体担忧
2025年4月1日晚,家住长沙的中海·星樾府小区4栋业主陈女士9岁女儿被困电梯长达半小时,虽未造成人身伤害,但引发业主集体担忧。业主群反映电梯存在"门反复开合不启动""运行中突然掉层"等异常现象。
该小区自2024年8月交房后即频繁出现电梯故障,物业解释为装修高峰期材料运输导致小部件卡入电梯缝隙,触发保护机制。但业主指出故障持续至2025年4月仍未彻底解决。
物业方表示已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排查故障,承诺将公示检测结果。但业主质疑维修响应速度,称多次报修后问题反复出现。
此前核查认为故障属"正常问题范围",但未公开具体检测标准,引发业主对监管尺度的疑问。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儿童电梯险情,如长沙另一小区14岁女孩因停电被困电梯1小时,河南9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凸显应急机制缺失。
河南一起电梯噪音扰人眠案件,法院:责任应由开发商采取限期降噪整改措施
河南省汝南县人民法院调解了一起因电梯噪音引发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卧室与电梯井一墙之隔却未做井内隔音,即使开发商已在室内装隔音板仍被判整改。
作为电梯设施的建设方,开发商需承担设计、施工环节的隔音防噪义务。若因电梯井结构缺陷或未安装有效减震装置导致噪音超标,应承担侵权责任。案例显示,开发商被法院要求限期整改至昼间≤40分贝、夜间≤33分贝的国家标准,逾期需按每日100元赔偿。
物业作为公共设施管理者,有义务及时发现并处理噪音问题。若未采取有效降噪措施(如未检修设备、未增设隔音层),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法院普遍参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超标即构成侵权。
除限期整改外,法院常判决逾期履行按日计赔(通常100元/天),直至达标为止。南宁某案还支持了精神损害赔偿。通过物业或业委会与开发商协商,要求出具专业噪音检测报告并制定降噪方案。
谁来管管加装电梯层层转包?只差了电缆通电却一拖再拖不能完工
事情发生在山东潍坊九村5部加装电梯,居民已缴清加装电梯款,主体结构已完成,电梯已吊装到位,仅剩电缆通电试运行环节,该工程自2023年11月开工,原定90天工期已拖延至2025年仍未完工,多位高龄居民反映等待超两年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据了解这5部电梯存在至少4级转包关系,代建公司(中建安装集团西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陕西公司→昭弗建筑/列豪建筑→中间人→列豪建筑。
居民已支付300万元加梯费用,最终施工方列豪建筑称未收到工程款而停工,总包方与昭弗建筑存在经济纠纷,律师指出层层转包已埋下法律隐患。
第一手承包方以低价转包给下层承包商,自身无需实际施工即可赚取差价,形成"空手套白狼"模式。建筑公司获取最大利润份额,大包工头抽取部分差价,最终导致基层施工方和工人工资难以保障。